南華大學是以關懷生命、實踐公益與彰顯公義為辦學宗旨的人文大學,教學內容強調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本校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強化師生與區域連結,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以全球視野創造在地文化發展之價值(Glocalization),合作共榮。
本計畫總目標旨在:
目的:培養學生職能和跨域整合能力,成為社區、企業、社群和社會永續發展過程之中流砥柱。
價值:整合校內各領域教師學術動能和產、官、學、民各界資源,設計課程、非課堂課程和活動以傳遞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精神和師生承擔社會責任之義務。
方法:研擬教育架構、教材、學習過程和教育情境,有效傳承社會責任領導之經驗。
研究:致力於人文與社會科學概念和實務之研究,為人文、社會、經濟價值和環境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溝通:建立社群之交流平台,促進產、官、學、民、非營利組織、媒體、各界利害關係人和利益團體透過平台對話,討論關鍵議題並促進社會永續發展共識之達成。
作為:以創新之生命力帶動社群生命力,善盡大學公共社會之責任,建立社區營造新典範。
子計畫一:歷史文化傳承
人是知識、技藝、記憶、文化、歷史、意識和精神的載體,也是產生一切意義的主體。社區內任一人、一景、一物都是,不論建築或文物、形體或內涵,都深刻著六腳鄉動人的故事、人文的親和力、歷史的穿透力和意象的凝聚力。要傳承共同歷史文化而創造社區住民的生活福祉,其關鍵在可傳承之人和可傳承之內容。傳承意味著集中全體利害關係人的注意力(attention)、引起興趣和認同(interest)、激發參與欲望(desire)和促使利害關係人採取社區營造行動,藉由行動將意志之火炬得以世代傳遞。不僅是今即往昔(the presence of the past),更要做到今勝往昔。因此,子計畫一著眼於世代傳承,終身學習,執行內容如下:
在地精神歷史特色
計劃團隊將進入社區參與當地人的生活,透過田野調查收集街景圖文影音、文化工藝和民俗信仰等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前期目標為盤點六腳鄉特殊地理景點、在地文化元素、工藝巧匠和人文精神,留下紀錄作為日後社區營造、形塑村內風貌、推動村內產業發展、建設觀光遊憩景點和文化旅遊等規劃使用。持續紀錄在地住民觀念、氛圍和精神變化,並分析社區整體規劃營造對在地住民、人文、文化和歷史的作用和衝擊。至於口述歷史則是紀錄住民之生活見聞,解讀口述資料以還原歷史場景和多元歷史進程,尊重共同生命經驗形塑實施場域之多元文化包容。
文化聚落跨域課程
為強化參與學生能加深與加廣學習社區營造相關專業知識,本計畫依據「南華大學學程實施辦法」發展優質、多元、具彈性調整的跨領域學習課程,以強化學生在地連結創新能力和就業軟實力。南華大學通識中心預計於107學年度開設12學分「慢城學」跨領域學程,而南華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預計開設12學分之「綠色文創」跨領域學程,課程分別針對嘉義縣大林鎮和六腳鄉以農業社區之本質,搭配在地實作之問題解決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和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方式設計課程。課程預計由教師引領學生盤點社區人、文、地、產、景各項資源,並在場域內實作以了解社區營造團隊運作模式、與住民溝通、了解住民需求後,再各自依照有興趣之問題去修習跨域課程。為使同學累積文化底蘊,進而思考如何讓實踐場域朝文化聚落發展。
除此之外,本計畫針對不同參與人開設三類志工培訓課程:一是修習「慢城學」或「綠色文創」或有興趣參與社區營造之大學在學學生;二是社區住民;三是計畫希望喚起在地年輕人關懷自己的社區,為當地永續發展的契機埋下希望的種子,計畫將與在地國高中合作設計該校之特色課程,由本校文化聚落跨域課程中取其精萃者,透過設計將深澀的課程活化為較具像的實務課程,內容包含志願服務內涵、志願服務倫理和志願服務經驗分享。
百人百師文化傳承
傳統社區大學常被視為高等教育知識分權(decentralization)的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教育選項,但也被主管機關歸類於非正規的成人教育機構。但大學身為社會責任之實踐者,是故不應把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視為涇渭分明的區塊。學習是終身之職志,應推動校園無邊界之終身學習計畫,學習在地,在地學習。因此,本計畫主張不同的住民有著不同的記憶,不同的故事,但都是在地生活智慧的結晶。這些生命的記憶,是歷史、是文化、也是生活,也是全體住民共同的資產。本計畫倡議人人都是生活教師,並利用講授、作品或一起活動的方式呈現其特殊經歷,並傳達給所有人使其能感同身受。
子計畫二:地方產業發展
特色產品電子商務
為繁榮地方產業發展和創造青年就業機會,本校系辦企業師達文創將提供產品設計、數位行銷、支付平台、管理平台、資訊流、物流、資金流之專業知識,協助在地特色產品打開知名度。六腳鄉大多數特產都是農特產品,本計畫核心任務在於透過電子商務平台創造本地特色產品之市場價值,進而增進村民進行精緻農業之意願和提升生活品質。
有機市集在地食材
農業產品接近完成競爭市場,若無法朝向生產履歷發展,則往往面臨規模無經濟、行銷通路拓展不易和個別配銷成本太高的困境。有機農業可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以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是一種促進農業生態系健康的管理方法,更是提高差異化農特產品市場價值的正確作法。農特產品有機差異化不僅可以保障消費者的食安健康,也可以對生產者帶來降低競爭和產生品牌價值的的利益。
文化聚落在地共榮
社區營造過程中,除利用計畫本身聚集的人力和物力外,還不斷地吸收外部的能量和資源,轉化成社區發展的動能。若實踐場域本身資源較為貧脊而無法獨立發展,必須考慮整體地區聚集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的發展模式。地區發展聚集力和離心力都隨兩地溝通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下降,隨著溝通成本遞減,離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一旦啟動正向效果迴圈,地區發展將產生共榮效果。為達區域永續發展之目標,保留六腳鄉在地元素,計畫將參考土溝美術館之發展經驗,吸引藝術工作者、技藝工作者或文創工作者移居,推動鄉內產業創新發展。待計畫啟動社區營造、村內風貌形塑、農業輔導、村落建設、觀光遊憩、文化旅遊等,配合本系的文化創意軟實力,針對六腳鄉做一整體的產業串連或產業創新,其後串連轄內25個村落和蒜頭糖廠等景點,一同與故宮南院營造區域共榮環境。
子計畫三:聚落意象凸顯
村落形象凝聚共識
藉由計畫師生專業的角度打造實踐場域整體的村落形象(Village Identity System,VIS),包括在地文化習俗檢視包裝、視覺識別的設計、理念識別和行為識別,藉由商品、服務和在地體驗傳遞村落文化的核心價值。
公共藝術特色地景
計畫將以人工或融合地景的地景藝術重塑實踐社區的風貌,邀請社區參與或協作,將人文和藝術融入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由於本計畫並無任何資本門之經費,所以無法以大型建築或雕塑的方式進行公共藝術造景,可能考慮以花草植栽、照明、塗鴉或以跳舞、遊行、街頭戲劇等舉辦活動來創造在地特色。
社群媒體經營管理
近年來,社會朝向數位虛擬化發展,社群媒體成為商品、意象和概念行銷的重要管道。但消費者所關心的事物走向多樣化,網路資訊龐大且豐富,要如何在眾多媒體和個體式分散資訊中受到潛在客層關注,對應並做出最合適的內容和反應,須知媒體經營專業、網路行銷專業(網路媒體、資訊技術、互動技術、內容製作技術、創新應用、數據分析)和專案管理技巧,這對人力資本薄弱的社區工作來說絕非易事。本計畫研究運用現代社群媒體提供一個涵蓋城市意象市場區隔、定位、特色產品和觀光行銷、評估的整合性架構,提供六腳鄉三項主要行銷目的:
‧ 促進六腳鄉繁榮發展
‧ 支援六腳鄉行政單位業務和重大活動
‧ 向國際進行國際行銷,吸引更多人前來觀光或移居工作